首先要聲明的是:我不是聲學專家,所以這篇文章不講理論。第二個要表態的是:有些方法我自己也沒試過,但曾經在一些前輩家里體會過妙用。第三個著眼點是:以一般家庭中客廳兼音響室的需求出發。如果你對聲學有專精,這篇文章可以不必看,我講的你應該都知道了。如果家中女主人不容許你大興土木,不可以東貼西補,或者不答應亂花錢,但偏偏聽音響時又飽受轟隆隆的中低頻駐波之苦,歡迎一起來試試看,說不定可以找到解決之道。
中低頻駐波這么可怕嗎?事實上每一個房間都有駐波產生,只是頻率分布得不一樣而已,越大的空間產生駐波的頻率越低,影響也就越小。要怎么知道房間的駐波頻率呢?以房間最長邊的距離去除聲波每波秒鐘行進的度度340公尺就可以了。例如房間長有5公尺:340/5=68,以半波計算,在32Hz處就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突起。而且駐波不是只有單一頻率,32Hz的倍數像60Hz、128Hz???也都有較弱的駐波。還不僅如此,一個密閉空間有三組相對的墻面,所以會有三組不同的駐波產生。即使一對無響室中頻率響應量起來±0dB的超級喇叭,放到普通空間里面,頻譜分析儀看起來低頻段仍然是高高低低,主要原因也就在這里。
只要巧妙處理或運用低頻駐波,他們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的。我曾經聽過一對美國Legacy的超小型喇叭,在雜志十幾坪的空間內固然可以體會出它有超過體積的低頻延伸,不過相對也付出大功率擴大機的代價。后來代理商位于天母的門市開幕,同樣一對小喇叭在一樓展示間里,竟然一下“長大”了,鼓聲低沈有勁,低音提琴拉起來讓人麻酥酥的,而用的擴大機反而功率更小。聽過的人都不相信小喇叭可以有這樣的聲音,甚至懷疑是不是偷偷接了超低音,不過我的推測卻是空間幫了大忙,適量的中低頻駐波使得音樂更為濃郁厚重了。
可惜不是每個人都這么幸運,空間中產生的駐波頻率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。當駐波能量集中在100Hz左右時,鼓點與隨后的鼓身共鳴會太過膨脹,甚至糊在一起只有轟的一聲。同時有貝斯與鼓聲出現時,兩者也容易混在一起而無法有清晰的旋律線。這時候人聲通常也帶著一些鼻音,好像感冒沒吃藥似的,根本談不上透明度與細節。萬一這個駐波能量太強,音響根本就無法開大聲聽,否則只怕窗子、柜子都會跟著一起震動。在臺灣的居家空間里,最常出現的惱人駐波大約是50Hz左右,找一張測試片來試試就知道了,通常在這附近正弦波訊號會震得滿屋子嘎嘎響。要避免的最好方法當然是規劃專用音響空間,例如1:1.25:1.6與1:1.6:2.5的黃金比例興建音響,IEC國際電工委員會也是這么建議的,不過公寓族根本不可能圓夢,所以就別提了。你也可以從選擇大小合適的喇叭著手,避免貪心過頭,在三坪大的空間里硬要擠進超低音。另外就是得用一些道具來克服。
以個人的經驗來說,對付中低頻駐波,擴散要比吸收要來得有效。在專業錄音室、小型演奏廳里,他們對付駐波另有一套方法,也就是量身建造的低頻空箱。這種空箱的制造有一套公式可以計算,材料以MDF板為主,里面再塞進玻璃纖維棉。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某一特定范圍頻率,當聲波進入空箱后會因能量轉換作用被衰減、吸收。需要計算的理由則是每個空間的條件都不同,需要衰減的頻率與能量多寡也不一樣,所以這種東西無法大量生產。錄音室的控制間里頂多不過六坪大,卻能完整而平直的聽到20Hz極低頻,主要秘訣就在這里。
那么家中也如法炮制吸收不就行了?不行。市售的吸音材料如防火的Sonex,最厚的一種吸收頻率不過到500Hz左右,濫用這種吸音材料,說不定低頻駐波沒解決,反而連寶貴的中頻通通犧牲掉了。在水泥墻上另外加上木材隔板是個方法,不過一則工程較浩大,二來你無法確知會吸收掉什么頻率(絕少有單一頻率的吸收材料)。制造大曲面的圓弧也是方式之一,不過要改變100Hz的聲波路徑,所需要的曲面是1.7公尺(340/100/2),你的房間能做幾個?比較實用的方式是在房間的角落擺一些空箱、木柜,或者擺一些質量大的物體,像是裝滿書的盒子、實木做的椅子等。這些道具都具有吸收,或者打散駐波的效用,但是著力點是在哪一個頻率,影響的程度有多少,都必須你自己試過才知道。以堅固材料釘做的木柜相當好用,它可以說就是錄音室里低頻空箱的翻版,不論里面用來關空氣或放置唱片,都蠻理想的。要注意的是木柜需要一個個搬進去嘗試,大而無當會有副作用。另外,擺幾個大型沙發也有部份效果。歡迎光臨阿強家庭影院導購網!
你大概發現到了,上面所說的幾個方法都有不確定因素,有些人使用后發現改善明顯,有些人可能卻無動于衷。不確定的因素包括了房間大小、使用器材、環境構造等變因,我也無法提供你任何答案。反而是處理中高頻會比較簡單一些,市售以保麗龍制造的“波利擴散板”或各種PRG都很有用。希望兼顧美觀的人,則可以在喇叭后面,側墻第一次反射區附近擺設人造盆景,最好是選用葉子比較寬大的假樹,高度與人齊就可以了。有沒有比較科學化,有數據可參考的道具供選購呢?市售的保麗龍擴散板只對中高頻有效,而無論進口或臺灣制造的木板RPG,也都是以1000Hz為基準設計出來的,他們對低頻通通莫法度。早個一年前我對中低頻駐波只好聳聳肩,請別人用上述的方法自己實驗,能不能醫好全憑運氣。最近看到臺北羅華公司的廣告,他們針對100Hz~3100Hz設計出一個大型的木制擴散板,我很有興趣借來試試看。
當一部大卡車載來四個擴散板時,可真是把人嚇一大跳!這么大的東西怎么擺?低頻用的擴散板有多大呢?低頻用的擴散板有多大呢?高約120公分,長寬各為60公分,全部使用MDF板釘制,必須要兩名壯漢才能抬得起來。不過既然借來了,只好硬頭皮請進家里。羅華的擴散板同樣是根據德國哥登堡數學教授ManfredRichardSchroeder所提出的二次余數聲音擴散理論制作的,不過計算方式改成1/4波長,否則一個100Hz的擴散板做起長寬都會超過一公尺,更沒有人擺得下了。以制作品質來說,這次MDF板噴上黑色平光漆的外觀,已經比第一次見到的貼木皮成品要進步許多。我私下希望羅華公司也能制作一些漆透明漆的產品,木頭色放在居家環境里壓力比較不會那么大,跟家具也容易搭配起來。
我的大聆聽室約有十三坪,天花板與喇叭后墻、兩側墻都使用了一些PRG擴散板處理,聆聽位置后面則是一臺鋼琴與一大塊壁毯,另外還有沙發、木柜、地毯等擺設。原來在125Hz左右有一個凹陷,加上兩個M&K超低音后以頻譜分析儀調整,200Hz以下大致都能保持±2dB以內的理想狀態。這四個巨無霸,當然只有這么大的空間擺起來才不會有咄咄逼人的壓迫感。我把他們分置在房間的四個角落,希望對低頻的分辨率有更進一步的提升。過去我們在墻角處以圓弧或斜板處理,通常都能對中高頻產生效用,擺放RoomTrap或RoonTune也都是針對中高頻進行吸收使其不至有過度緊集的能量。他們對低頻都束手無策。盡管如此,使用這些方法后對音場后排的擴展與清晰度已經有明顯的幫助。要是羅華的擴散板能連低頻一并對付,豈不妙哉?
總共一個多月的時間,我刖后挪移、左右晃動,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體力勞動。由于羅華擴散板實在太大了,常常換個位置連器材都要跟著搬家,而這些后級擴大機動輒動五、六十公斤以上,幸好現在天氣還算涼爽,要不然一定中暑。在我的大聆聽室內,羅華擴散板并沒有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,應該說是原來這個空間中就沒有什么嚴重的低頻駐波,所以無法讓它發揮實力。不過仔細比較,仍然會發現,從中頻以下的聲音整個輕松起來了,Dorian的圣賞“管風琴”交響曲依然極低頻造成的空氣波動,但能量平均擴散開了;RR的“Beachcomber”大鼓打下去同樣會搖動地板,但令人作嘔的刺激感減少了;Telarc的“星艦歷險記”特殊效果聲勢嚇人,但洶涌的震波比較不會讓不臟六腑翻滾了。
羅華姚先生建議,這些擴散板放在小房間中效果會更顯著,于是又動手移到六坪半左右的小聆聽室中。這里兩邊側墻擺滿了唱片,也刻意制造出凹凸不平的擴散面,聆聽位置后面又是一墻壁的書。至于喇叭后面是加了窗簾的落地窗,窗外就是臺北少有的青山綠水,夏天常常有涼風徐吹,我舍不得改裝。經過大量的擴散處理后,中高頻相當平順靈活,但50Hz以下仍有一些起伏較大的低頻駐波。好不容易把四個低頻擴散器“塞”到四個墻角,視覺上的壓力增加不少,這是有興趣購買者必須要特別考慮的。歡迎光臨阿強家庭影院導購網!
果然,低頻擴散器在這里發揮了作用,MagnepanMG-35平面喇叭經由Aragon前后級擠出來的低頻結實有力,控制力緊密而透明感絕佳。不過在這個空間里電貝斯最下段容易出現一個低頻峰值,聽一些國語歌曲也容易有轟轟的不舒服聲音。經過擴散處理后,低頻峰值不見了,轟轟的感覺也沒有了,這對平面喇叭終于可以在這里高聲歌唱,發出非常自然通透的音響。要注意的是低頻量感并非減少,而是平均擴散開來,當音量開大時沒有特別聚集的能量,聽感上就舒適許多。據羅華姚先生說,他的試聽室只有三坪大,使用了低頻擴散板后落地大喇叭照樣唱得勇猛威武,絲毫沒有低頻駐波的困擾。姚先生在BBS計算機網絡上經常參加討論,想深入了解的人不妨直接請教他。
雖然低頻擴散器相當有效,但因體積龐大的關系,在這里仍要叮囑讀者先量量看自己的空間,不要買回家才嚇一跳。但我倒要特別推薦羅華另一款中高頻用的擴散板,它的體積是61×121×21cm,重量也有三十幾公斤,系根據二次余數擴散理論設計,不過數據改以1/4波長計算,因此踏步比常見皂PRG多了一倍,擴散的波形也更為均勻。我把羅華擴散板放在大聆聽室兩側取代原有的RPG,同時也放到小聆聽室喇叭背后(也就是落地窗前面),發現他們都比RPG更能發揮效果。越小的房間,就越能體會到廣告詞所說的:房間好像不見了!